斗转星移、时光飞逝,转眼之间又是一年寒冬至,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,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清朝时坊间还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时至今日它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,关于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论断从未停歇。不过对于不少国人而言,这一份来自冬至的美食更代表着对不久之后春节团圆的企盼。
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夜晚最长,过了这一天也标志着数九寒天的寒冬时节正式到来,民谚有云“夏至三更入伏,冬至缝壬数九”。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出冬至,冬至的定义即是“阴气之至,阳气始生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”。
冬至又称“冬节”、“亚岁”,既是个节气也是个节日,在周朝还是新年纪元的日子,可以说曾经也是热闹非凡。而冬至正式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则是出现在汉朝,到了唐宋更为兴盛。在古人的观念中,它处于阴气高涨、阴阳二气逐渐转化之时,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阳气慢慢上升。
汉朝时人们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庆祝这个节日的活动被称为“贺冬”。《汉书》中曾记载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”。《后汉书》中甚至这样说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这一天举国同庆,商旅停业放假,亲朋相赠美食,互拜访,欢欢乐乐地过安身静体的节日。
而到了唐宋,冬至成了祭祀祭祖的日子,甚至明清两朝的冬至日,皇帝们要在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。而民间的百姓这一天要尊重父母师长,进行相关的祭祖活动。直到现在我国不少地区还保留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传统,岭南、江浙一带也要过节庆祝。
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北方的同学是否听过这个谚语呢?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张仲景是东汉名医,他辞官归乡正值冬天,在回乡的路上看到饥寒交迫的乡亲中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。他让弟子搭起医棚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
将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后切碎,用面包成如耳朵一样的“娇耳”。煮熟后分给前来求医问药的老百姓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冻伤逐渐医治好了。后来每逢冬至,人们模仿“娇耳”的样子做着吃,逐渐形成一种习俗,而这种食物也被人们称为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在你的家乡,过冬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?